台灣早期藝術家
楊三郎
楊三郎,一九○七年出生於台北縣網溪村,祖父楊克彰是清朝貢生,父親也是著名詩人。他從小喜歡看畫片,和小朋友的交往也常以圖畫代替文字,稍長對繪畫的熱忱更是與日俱增。十七歲時,楊三郎因幫助父親事業的菸酒配銷工作,有了足夠的盤纏,瞞著家人渡船到日,打算半工半讀習畫,從此開啟了他一生以繪畫為志業的門扉。
後來得到家人諒解與經援,楊三郎遂能專心一志作畫,一九二九年畢業於關西美術學校,在日本共研習了七年。其作品屢次獲選於「台展」、日本「春陽展」,在畫壇上漸露頭角,並與台灣美術運事業,並與好友陳植棋、陳澄波等研究畫藝,彼此相互勉勵、率直無飾,美術風氣也被提振開展。為了進一步充實自己的畫藝,楊三郎於一九三二年再度赴法動結下不解之緣。
自日返台之後,除了幫父親繼續經營深造,二年後帶著一百多幅作品回來,又得「春陽展」與「台展」的肯定,奠定了他在台灣畫壇的地位。
一九三四年,與李梅樹、陳清汾等七人合組「台陽美術協會」,從此全部精神放在創作與推展美術的工作上。
楊三郎一生堅持自己的信念,確定追求的目標,用畫筆認真的創作,使每一階段都成為一種經驗的積累,積累出豐沛的果實,也因為他的出現,使台灣的畫壇更鮮活有力。

威尼斯 楊氏在留法期間,亦到過歐洲的其他國家,其中威尼斯是其相當留戀的一地。故此作想必是那時的懷憶吧!那充塞威尼斯水域的水氣,不僅顯現在畫中的水面上,似乎也漂流到船泊上、港邊建築物上,讓人有如直接融入水都的感受中。
特別是水面深度下的輕快流動感,令人激賞,尤其配上岸上朱紅色系的壁面建築,使人感到威尼斯水城溫馨緩和的聲音。
心得:
看完楊三郎的介紹,我才了解原來楊三郎事半工半讀,但卻有著這麼高的成就,我一定要更他一樣有這麼高的成就,我也開始崇拜他了,為了讓我更像他,我一定要更認真一點才可以愈來愈像他,要不然就不用崇拜他了,想和他一樣有那麼高的成就,就得努力了。 加油! 林澤濤! 你一定可以的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